6月21日,遼寧丹東一女子駕車帶父親外出買藥,因健康碼顯示為黃碼被攔。女子稱社區給開了證明,當天也做了核酸,但民警表示黃碼不能離開。交涉過程中雙方發生爭執,在推搡中女子倒地,其父親上前擊打民警,事后女子被行拘10日,其父因涉嫌襲警罪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6月23日正觀新聞)
結合現場視頻和后續報道來看,涉事女子言行存在不當之處。社區開具的證明僅允許女子1人到指定醫院取藥,但她帶上了沒有開證明的父親一起外出。此外,在雙方交涉的過程中,她的情緒和言論也并非無可指摘。
但這并不妨礙公眾對于警方處置的質疑。一則,警方不允許女子去取藥,又不讓她回家,進退兩難之下她究竟該何去何從?而在社區允許一人外出的情況下,是不是真的必須要在現場進行處罰才能達到糾錯的目的?二則,在推搡中女子倒地,其父親在車輛后面,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現場情況,看到女兒被推倒后情急之下出手(亦有視頻指出老人并未打到民警,只是從發梢擦過),女子父親擊打民警是否具有主觀故意性?是否完全符合襲警罪的認定條件?恐怕也值得商榷。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7旬老人疑似也沒有打到民警的頭。
目前丹東市委宣傳部稱已注意到網絡輿情,正在對相關事件進一步調查。而當事女子亦表示目前未被收監,并將申請復議。這也意味著事件的最終處理結果還有轉圜的余地。父女2人最終會如何處理,還需要丹東有關部門不偏不倚,兼顧情理法,給出一個讓社會信服的結果。與此同時,一起尋醫問藥事件引發肢體沖突,最終讓丹東以不太體面的方式引發輿論熱議,需要反思的不僅是涉事雙方,更是丹東有關部門。
其實這場沖突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之所以一點點激化升級,與涉事雙方處事急躁、缺乏耐心脫不了關系。在處理爭議的過程中,雙方都沒能冷靜下來去溝通一下怎樣才能把事情解決好。但凡被攔父女解釋清楚自己的難題,或者說警察的執法能夠不那么生硬,在符合防疫政策的前提下提供解決方案,事情必然不至于演變成如今的局面。每個人都需要有化解沖突的能力,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警察,更是如此。
此外,據媒體報道,自4月24日以來,丹東50余天共經歷了三波疫情,傳染源頭仍不明確,有多個小區已經靜態管理了五十天。可以說,丹東疫情防控壓力并不輕松,但直面壓力的不僅僅有丹東政府,更有配合防疫、靜居家中的丹東市民。越是疫情防控從嚴,就越需要做好統籌兼顧工作,市民的生活和醫療需求要得到保障,民眾長期居家的不安與焦慮同樣要得到疏解。
就在“襲警事件”發生當天晚上,丹東在疫情防控指揮部會議上強調,要切實做好群眾生活物資保障、就醫保障和心理關愛三件大事。顯而易見,丹東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防疫政策給居民生活帶來的不便和壓力,后續如何去落實,還有待時間來驗證。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只有盡可能多地想辦法幫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在防疫從嚴的前提下不忘政策執行的溫度和人性化,才能讓民眾安心配合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