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微信朋友圈,刷微博、抖音。
看到悲傷的社會新聞,熱淚盈眶;
看到某某明星出軌,氣憤不已……
海量信息操控你情緒的同時,你可能自己都沒有注意到,你的時間正被不經意地消耗。
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雙眼,搶占了我們的時間,讓我們喪失了理性思考能力?
隨著每天海量信息的獲取,我們的情緒開始隨著資訊消息的好壞而波動,每天被動憤怒、恐懼、感動……
哪個信息引發的情緒最能讓我們感同深受,我們就傳播分享哪類信息,而不問真實與否。
不知不覺中,我們進入了以情緒煽動代替事實分析的后真相時代。在情緒共鳴面前,真相變得沒那么重要。
因為我們在海量信息獲取的同時,情緒被操控,我們所獲取的信息,不是思考后的結果,而是情緒被感染的那個瞬間,一拍腦門做的決定。當你反應過來時,你已經參與其中。
這樣的信息獲取方式,輕則短期上當,傳播違背你意愿的虛假信息,重則深陷其中,浪費大量時間,長期喪失主動思考能力。
不僅僅如此,各大社交網絡媒體也在想方設法搶占流量,以獲取你在這個平臺上更長時間的停留。
大到整個平臺的算法推薦規則,根據你的“喜好”排列信息,讓你停不下來一直往下刷取新的訊息。
小到平臺的一個簡單的點贊評論按鈕,都在讓你被動思考,不自覺地消耗時間。
Facebook前高管,肖恩·帕克曾說:臉書的工程師利用了“人的心理弱點”,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贊或者評論時,你就獲得了一次“多巴胺的沖擊”,從而吸引我們的注意。
一環扣一環的設計,讓我們不知不覺中被動獲取更多的信息,渴求更多的情感共鳴,深陷其中。
有一位做新媒體的讀者曾和我吐槽,最近工作效率越來越低。之前兩個小時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能熬到半夜才能完成。
原因是什么?她自己說,本來只是想在上網看某個素材或者熱點事件,總是忍不住被熱搜榜吸引,一個接一個點進去,剛看完一個,再刷新又有新的“熱搜事件”出現,越看越多越扯越遠。
原本只是為了查一個資料,結果什么正事都沒做,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這就是“熱搜”的魔力,讓你獲取必要信息的同時,被過多看似新鮮實則無用的信息纏繞,信息太多失去判斷,隨后焦慮不安。當你反應過來的時候,你已經參與其中,并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問題的根源在于,耗費太多時間在“熱搜”上的我們,主動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慢慢的,我們被“熱搜”奪走了時間的掌控權。
▲ 微博熱搜榜

某綜藝上,嘉賓們都紛紛吐槽自己朋友圈里各種煩人的事:有微商的、各種七大姑八大姨的投票鏈接、要求你點贊的、曬幸福的……
這個時候,主持人汪涵說:“你們所說的這些煩惱,我通通都沒有,因為你們在座的所有人,都沒有我的微信。”
哪怕是大明星大制作,與汪涵沒什么相關的人都被刪掉了,汪涵這么做的原因是:不想自己受到信息干擾,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我們總在抱怨時間太快,很多事情一天根本做不完。
但時間其實是最公平的,每個人都擁有24小時,你怎么使用時間,時間就會回饋給你什么。
1968年出生的白巖松,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后就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廣播報》工作。如今的他已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記者、作家。
看過他的采訪你就會知道,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必然。
新京報曾對白巖松進行過一個專訪,名字叫《白巖松沒有微信》。
關于為什么沒有微信,白巖松說:
“要是上了微信,別人問老白你有微信嗎?我就得說有。那人家說加一個唄,我能說不加?我要加了,得在多少個朋友圈里待著?”
試想一下,如果一周不看朋友圈,對你的生活會有什么影響?
我身邊試過的人得出的結論是:朋友不會因為你今天少刷一天朋友圈,而拋棄你,反而你自己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分享這個故事,不是說讓大家不刷朋友圈,而是不要對朋友圈投入過多的時間精力。
就如白巖松向我們傳遞的:在關心別人活成什么樣之前,先關心自己想活成什么樣。
一天只有24個小時,比起把時間花在手機上,白巖松更喜歡把空閑的時間用來看書、聽音樂、觀察、聊天甚至發呆。
這些都會讓他主動思考,產生新想法,思考-有新的想法-實施想法-思考,以此往復,一步一步鑄就了他如今的成功。
而困在“熱搜”里的人,則是被動的接受信息-焦慮-再接受更多信息-更焦慮,被強占時間的同時,也在焦慮中喪失了主動思考能力。
一天之中,睡前往往是一個人最焦慮的時候,因為“感覺今天什么也沒干”。所以迫切地打開熱搜榜,還想再干點什么,獲取點最新資訊,看看別人都在看些什么。
最后往往是時間浪費了,但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收獲。
畢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用打開熱搜也能看到。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自我管理,首先是對自己時間的管理。
我們為什么會被“熱搜”偷走時間?
因為我們貪戀短期誘惑帶來的即時滿足,從而忽略了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帶來的“延遲滿足”。
什么叫“延遲滿足”?
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個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心理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幼兒園里的孩子,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待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里有一塊兒童愛吃的糖。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我有事要出去一下,你們可以馬上吃掉糖,或者忍耐15分鐘,可以再得到一個。”
在十多年后,研究人員調查發現,那三分一沒有吃棉花糖的小朋友,學習成績、抗壓能力、對未來的規劃力都比其他孩子更優秀。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力。
延遲式的快樂,能幫助我們抵住短期誘惑,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動權。唯有能夠掌控時間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一生。
如何抵住短期誘惑,獲得延遲滿足,從而提升人生價值?
分享3個小方法,送給不想被熱搜操控的你:
1、學會篩選信息: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不可能完全不看手機,防止過度沉浸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和你有關嗎?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先回答這兩個問題。
不要什么都看,關注對自己有用的消息,使自己的頭腦時刻保持清醒,別做娛樂至死時代的受害者。
2、設立一個時間線:統一處理碎片化且不緊急的事情
作者法比安奧利卡爾在《讓你的時間多一倍》書中寫道:為了不浪費時間,我會設定一個簡單的規則。
在工作的時間里,不去處理社交軟件的任何有關的好友請求。我在個人主頁上放了郵箱地址,要找我的人可以直接給我發郵件。他也不會再社交軟件上回答一些只需要動動手就可以輕松在網上找到答案的問題。
再設置一個特定的時間線,來回復所有的社交問題,看各種各樣的消息。既不耽誤正事,也不被“閑事”干擾。
3、找到更有價值的替代品,培養主動思考能力
知道不應該被熱搜操控,但還是忍不住想去看,控制不住自己怎么辦?
找到更有價值的替代品。比如,我們把刷手機的時間,替換成看書。
問過很多牛人,有什么讓自己快速成長的方式,他們都說:看書。
以前總覺得他們在敷衍我,直到自己真的看進去了,養成了閱讀習慣,才知道看書的價值有多大。
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并不容易,先從閱讀5分鐘書開始,循序漸進。
網上有句話說:二十歲的生活方式,決定你三十歲的打開方式,三十歲的生活方式,同樣也決定你四十歲的打開方式……
所以,千萬別僅僅只是滿足曇花一現的快樂,毀掉你的人生。
老龔共勉:別被“熱搜“毀掉,主動選擇一些有價值的事情,與你無關的事,少管,少想,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