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龔太閑,除了看書,也就看看電影,追追劇。
11月最讓人期待的國產劇來了——《聽見她說》
一部由趙薇監制的8集女性獨白劇,一周播出一集。
這部劇脫胎于2018年BBC出品的8集女性獨白劇《她說:女性人生瞬間》(以下簡稱《她說》)。
雖然形式都是獨白短劇,但內容卻截然不同。
相比《她說》,《聽見她說》涉及的議題更貼近現實。
早在《聽見她說》播出前,老龔對它很是期待。
原因有二。
論立意,不可謂不高。
8集,一集聚焦一個女性困境,旨在為女性發聲。
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
光是這些議題本身,就足以讓女性觀眾感同身受。
論陣容,不可謂不強。
齊溪、郝蕾、奚美娟、楊紫、白百何、詠梅、楊冪、王智。
實力派和偶像派兼具。
前者保證了口碑,后者保證了熱度。
不管怎么看都是雙贏。
事實果真如此嗎?
01
截止目前,《聽見她說》只播出了一集——
聚焦容貌焦慮的《魔鏡》。
趙薇導演,齊溪主演。
齊齊,一個對自己容貌和身材自卑的女孩。
她不喜歡自己的塌鼻子、薄嘴唇、大腮幫子、粗腳踝。
更致命的是,她天生毛發稀疏,涂多少生發水都不管用。
覺得自己長得丑怎么辦?
化妝?
齊齊每天花在照鏡子上的時間有兩個半小時。
兩個半小時都干什么?
擼一個全套妝容。
再搭配衣服、包包,擺pose,自拍,發票圈。
朋友圈剛發完,她就收獲了一堆贊和彩虹屁。
久而久之,齊齊臉上的妝越來越厚,得到的贊越來越多。
即便如此,齊齊還是會面臨雙眼皮貼掉落的風險。
那怎么辦?
去整容。
可是整容醫生對齊齊說,
“你很漂亮,不需要整容,你只是不太自信。”
為什么不自信?
這和齊齊的經歷有關。
初二當領旗手時,后面的同學偷偷嘲笑著她的大象腿。
從此,她再也沒有穿過裙子。
高中時,她的同桌給她起了一個“打狗棍”的外號。
這個外號被同學叫了整整三年。
高中三年,跟長得美的班花上廁所都是榮耀。
高中三年,她暗戀的男生從來沒有正眼看過她一次。
這些經歷讓齊齊自卑,讓她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討好別人。
一心取悅別人的齊齊越來越迷失自我,越來越疲憊不堪。
每天照鏡子時,齊齊都會問,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難看的女孩兒?
不用你說,我知道是我。”
片中,齊齊不止一次說,鏡子是誠實的,鏡子是無辜的。
不誠實的是齊齊。
她一直在用濃妝自欺欺人,不愿面對真實的自己。
可是齊齊做錯了什么?長得不美又不是她的錯。
02
就《魔鏡》這一集而言,老龔看過后不乏失望。
誠然,齊溪的演技是精彩的。
想起自己初二穿著新裙子當領旗手時的自信,齊齊的臉上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微笑。
可是這種自信很快就被同學的嘲笑給打碎了,從此自信變成了自卑。
這一幕,很動人,也很讓人心疼。
不論是看到自拍照下面那么多贊時的開心,還是記不起雙眼皮貼是什么時候掉落的驚慌失措;
不論是被整容醫生說長得漂亮的情緒崩潰,還是因為長相而被同學欺負的難受悲傷,
齊溪都演得恰到好處,讓人入戲。
但是,表演的精彩掩蓋不住文本的蒼白。
先說角色。
編劇試圖在半小時內塑造出一個內心想法發生360度大轉變的角色。
偏偏,這種大轉變又缺少轉變的契機和鋪墊。
于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格分裂”的齊齊。
她是迎合世俗審美,內心有著小小虛榮心,不敢面對自己的自卑女孩。
她是對世俗審美發出質疑,向狹隘審美觀發出挑戰的憤怒女孩。
她是敢于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自信女孩。
這么短的時間,這么多的轉變,讓角色變得不再可信。
再說臺詞。
《魔鏡》時長半小時。
一邊用主人公的經歷引發共鳴,一邊用接連不斷的金句升華主題。
看似很完美?
恰恰相反,金句的堆砌有畫蛇添足之嫌。
不是說不能有金句,而是很多金句缺乏情境,完全是為了說而說,反倒失去了意義。
老龔給你截取一些,感受一下。
這是個看臉的時代對嗎?
不對,不全面
不光看臉,還要看胸看腰看屁股
顏值似乎成了某種話語權
美的標準是什么?
是誰定義了這樣的標準?
這樣的標準又是為誰定義的?
我沒有質疑高白瘦。
我質疑的是“一定”
一定得是巴掌臉嗎
一定得是九頭身嗎
一定得是希臘腳嗎
一定得是筷子腿嗎
一定得高嗎一定得瘦嗎一定得白嗎
一定得有胸有屁股還得瘦嗎
我不完美,完美多蒼白
我很完美,完美的成了我自己。
單看這些金句當然沒有問題,但是這畢竟是一部劇。
一部有劇情有人物有情感的劇。
當劇情被堆砌的金句填滿,它就變成了空有說教空喊口號的雞湯宣言。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我們原以為這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結果卻發現這是條華而不實的硬廣。
最后再說說結尾。
故事中間,當看到齊齊質疑狹隘審美觀的時候,老龔可開心了。
為女性發聲,就是要打破社會偏見。
告訴女性你沒有做錯,錯的是狹隘的傳統的社會思想觀念。
但故事最后,答案卻變成了,需要改變的不是社會觀念,而是你自己——
只有自信的女孩最美,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自信的女孩最美沒有錯,不完美是一種完美也沒有錯。
但是如果把這個當解決方案,為女性發聲的力度和強度就變小了很多。
中間對社會狹隘審美觀的質疑有多尖銳,最后給出的自信最美就有多虛無。
如果自信這么容易做到,齊齊為什么曾經這么自卑?
要知道,女性之所以為容貌焦慮,并不是因為自己不夠自信。
03
看完《魔鏡》后,老龔又重溫了一遍《她說》。
相比《魔鏡》,《她說》更具體,更私人,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
《她說》取材自8名平凡女性的真實故事。
角色上,它有獨一性和統一性。
《魔鏡》中的齊齊讓人感覺她是不自信的女孩的濃縮,《她說》中的主人公講述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歷。
沒有人滿嘴金句,沒有人在短時間內完成內心轉變。
經歷真實,角色可信。
在她們真實細膩的講述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們的脆弱和絕望,從而被她們觸動。
劇情上,它有真實可感的細節和細膩動人的內心感受。
這種感受和情緒的傳遞,用自身遭遇對社會作出的質疑,比什么金句都有用。
這種女性所經歷的無助、痛苦、憤怒、絕望、不被尊重的感受,比什么匕首都鋒利。
要知道,為女性發聲的劇不是女性觀眾的自嗨,不是空喊口號的雞湯。
熱搜上完了,觀眾嗨完了,然后呢?
用女性力量為女性發聲是好事,但不必為了發聲而發聲。
還是那句話,獨白劇是劇,不是宣言。
老龔不說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聽聽她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