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性別差異、男女內分泌水平差異、激素分泌種類、生活方式等差別因素,很多惡性疾病,會呈現出以性別區分的特點。像是痛風、前列腺癌、肺癌通常男性多發,而甲狀腺癌、乳腺癌等則多發于女性。
其中“粉紅殺手”乳腺癌的發病率居于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
隨著定期篩查,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乳腺癌致死率已經大大下降,但手術依然是患者的治療方案,而這也意味著患者治好癌癥的同時,還需要接受乳房完全或者部分切除術后體貌外觀出現變化的心理影響。而乳房作為女性主要性征器官,進行切除后,會極大地損傷女性的心理健康。
基于以上因素,患者和醫生都共同期望尋找一種能夠在不損及肉體的前提下治療乳腺癌的方式。
研究表明,源自間充質干細胞(MSC)的細胞外囊泡(EV)有希望改變傳統的乳腺癌治療方式。
間充質干細胞天然顯示出一定的腫瘤歸巢性質,這種靶向遷移主要是由于受損傷而發炎的組織或器官能夠分泌某些細胞因子吸引間充質干細胞向腫瘤遷移。
因此干細胞也常常作為應對多種腫瘤類型的“平臺化”細胞載體,用于多種化療藥物、治療基因及診療藥物等的靶向傳遞,并取得較好的療效。
但體內一些生理屏障會影響某些部位腫瘤的干細胞歸巢效率,從而無法通過系統注射實現對腫瘤組織的高效靶向。
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間充質干細胞存在免疫調控的能力,可以轉染白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2(IL-12)、IFN-β和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凋亡誘導配體等細胞因子,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另一方面間充質干細胞又可分泌多種前血管生長因子,如VEGF、PDGF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血管的生成,繼而導致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因此目前對于天然間充質干細胞在不同的腫瘤微環境中對腫瘤生長是促進還是抑制作用仍存在一定爭議。
針對以上問題,科學家們找到了新的解決辦法。
細胞外囊泡是一種由細胞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釋放的膜性細胞結構, 包含蛋白質、miRNA等多種物質, 參與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間通訊。
一些研究表明干細胞外囊泡(MSC-EV)參與抑制腫瘤發生和下調受體細胞中血管生成基因的表達。
利用間充質干細胞分泌的囊泡、外泌體或基于MSC細胞膜的仿生納米粒為載體構建腫瘤靶向遞送系統,既可以利用間充質干細胞良好的腫瘤歸巢特性,又可以降低直接使用間充質干細胞存在的潛在風險,這有望成為一種新的腫瘤靶向遞送策略,同時也是利用間充質干細胞或其細胞器作為傳遞載體用于腫瘤靶向治療的新方向。
將具有抗腫瘤活性的miR16-5p裝載于CD90低的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外囊泡(ADSCs-EVs)中,能進一步增強抗腫瘤活性,減弱乳腺癌細胞的增殖與遷移,抑制乳腺腫瘤的生長。
總體而言利用干細胞外囊泡遞送抗腫瘤藥物或分子具有低免疫原性、靶向特異性等優點,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抗腫瘤策略。目前此方向已進行到動物實驗階段,讓我們期待新的治療方式早日普及到臨床,幫助乳腺癌患者脫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