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河南領黃碼,真是荒唐!”
3月22日,針對河南日報“3月22日0時起,河南將對省外返豫入豫人員,實行入豫即賦黃碼”這一消息,有人如此評論。
要知道,僅僅5天前,中央還針對新冠疫情形勢提出“要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不斷優化疫情防控舉措”,以及“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河南的做法也并不罕見。最近一段時間,部分地方確實出現了“層層加碼”、“一刀切”等的過頭做法。
這對于公眾的影響也顯而易見。3月21日,按照“吳曉波頻道”的文章統計,“此時此刻,全國3.59億人行程卡帶星”,文章指出,“防疫八百天,眼下確實到了最艱難的時候。”
物極必反。吳曉波頻道的文章稱,“伴隨著沒完沒了的疫情,越來越多普通民眾開始思考‘與病毒共存’的可能性。”同在21日,財聯社的消息稱,“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暫緩全民強制核酸檢測工作”。
前幾天,一篇《回燕郊的路》在朋友圈刷屏。對于北京及周邊區域的打工人而言,文章無疑觸動了他們的內心深處。
按照相關描述,3月18日晚,在從北京到燕郊的橋上,一群打工人在慌張和無處可去的焦急中等待了一晚上。在北京健康寶彈窗無法工作的情況下,他們不得已連夜退回燕郊,卻又在回去的路上因為沒有隨身攜帶居住證、房產證、租賃合同、房東身份證等等證明而被阻攔。
當天夜里風夾雜著雪呼嘯而來,他們裹著身上的單衣在寒夜中發抖,并從心底里發出疑問:疫情三年,為何還會遭遇這樣的境況?不止他們,近期也有文章指出,在全國多地,還有很多因疫情下的層層加碼而逐步耗光積蓄、縮減收入,甚至耽誤病情的人,他們也在發出疑問:疫情三年,為何層層加碼的現象和當初并無二致?這樣的日子,還有個頭嗎?

圖源:攝圖網
在北京的打工人群體中,燕郊—北京的上班族可以說是一個龐大且典型的存在。
每天跨城上班,單程2個小時的通勤,承受著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雙重壓力。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在3月18日的那天,同時遭遇了一個問題:他們的健康寶上出現了彈窗,彈窗的理由是燕郊出現了確診病例,而他們曾有滯留燕郊的行程軌跡。
他們從燕郊進京的時候,燕郊并未實行封控,北京也未曾禁止他們進入,完全是合理且合法的。即使是在燕郊進行封控之后,他們的國務院行程碼并未顯示異常,仍是綠碼,核酸檢測也是陰性。但他們仍然需要隔離,只是因為他們曾去過燕郊。
但事實上,他們在燕郊去過的地方真的是中高風險地區嗎?按照相關說法并不是。根據通告,此輪燕郊報告的14名確診病例,行程的交集地是“東茂服裝城”,位于轄地108公里的燕郊西南的一隅,離他們很多人居住的地方相距仍遠。但他們手機上仍然出現了彈窗,無法工作,并且難以回到燕郊。在大數據精準防控的當下,此輪防控“精準的范圍”竟是108公里!
風雪漸漸大了,寒夜中他們頭頂的積雪并體溫融化又被寒風凍成了一塊冰,于是有人從箱子里取出塑料袋搭在頭頂上擋雪,甚至把褥子裹在身上保暖,但因天氣轉暖剛穿上短裙的女孩就沒有什么辦法了。
他們中的很多人無路可去,一位在北京工作住在單位宿舍的小伙子說,彈窗一出現如果他繼續住在宿舍,同事也會被一同隔離。有人留言說,他是趕在燕郊封城前進京的,燕郊春節就在封城,那會根本沒有確診病例,上個月月底又封,封了十多天沒有解封,加上現在,今年燕郊的封城斷斷續續就沒停過,再這樣下去,早晚會失業。同樣一位在雪夜里站了6個小時的人說,身上背著房貸、車貸、小孩和老人,實在是丟不起飯碗。
疫情第三年,怕丟掉飯碗的何止他們,很多人都惶恐不安。2月25日,深圳街頭,接連有外賣小哥自帶被子放在車上送餐,到了晚上,他們會在地鐵打地鋪睡覺,因為他們擔心隨時會因為疫情管控封村而無法送外賣。

圖源:微博
疫情之下,打工人面臨著丟掉工作的風險,創業者則承受著失敗的風險。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中傳出“三文魚切割案板,檢出新冠病毒”的消息。盡管后期有多位專家表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三文魚本身可以感染并傳播新冠病毒,后期海關監測數據也表明,對來自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15638個生鮮冷鏈樣品進行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但從永輝超市,到北京多家超市、日料店等都紛紛下架了三文魚,媒體大肆報道“三文魚可能是新冠宿主”,那一次,不止一家日料店的營業額跌到了平日的一成。事實上,疫情的封控、彈窗之下,面臨破產失敗的創業者又豈止日料店主們?

圖源:攝圖網
有人擔心丟掉飯碗,有人則擔心丟掉生命。3月10日,有患者來北京看病,預約了11號的腸鏡。于是從10號晚上就開始喝瀉藥,各種折騰,不停地喝,不停的拉。等到第二天腸道清理的差不多了,結果卻因為疫情防控出不了賓館。患者找賓館、街道、社區、醫院,但沒有一方敢做這個決定,患者花費的金錢、時間不說,身體的痛苦又該怎么辦?
還有人因為疫情防控被關在家里15天,天天核酸檢測,都是陰性,健康碼也是綠色。但本人患有心梗,藥斷檔3天了,不讓出去買,也沒有代送。他擔心自己會倒死于防病毒的管控之下,他不知道自己一旦心梗發作,能不能迅速找到醫院,得到搶救。
打工人、創業者、患者......疫情三年,很多人早已千瘡百孔,滿身疲憊。但最讓他們害怕的并不是已經經受過的痛苦,而是他們不知道未來這種情況還要持續多久?他們不知道,最終使他們倒下的是病毒,還是某次隨時會出現的彈窗以及隔離?
民生面前無小事,一刀切、層層加碼,真的可以休矣!